English

冲破“民族唱法”的樊篱

2000-03-26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韩溪

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《东方红》里,既有郭兰英味的《南泥湾》,又有王昆味的《农友歌》,还有胡松华味的《赞歌》和邓玉华味的《情深谊长》;此外,更有民族乐团的姜嘉锵、西藏的才旦卓玛、黑龙江的郭颂、湖南的何纪光、海政的吕文科、战友的马玉涛等等,真是人人有别、声声味异,显示了民族声乐的深厚底蕴。

然而,自从有了民族、美声、通俗三种唱法之后,民族唱法几乎形成了千人一声、万人同味的窘况。

究其原因,还是极左思潮留下的余悸。李谷一1979年因一曲《乡恋》而受到围攻,尽管她顶住了逆风,但从此被划入通俗唱法之列。

歌手大赛中,民族唱法评委圈子越来越小,一切以他们的情趣、美学观为标准,一部分有特点的歌手被吓跑了,跑到了通俗组,因为那里宽松些;一部分歌手则使劲向权威评委门下钻,求得“真传”之名,结果是削足适履,丢失了自己的特长。

民族唱法本来是集各民族民歌、曲艺、戏曲的科学唱法之大成。全国有56个民族,近400个剧种,300多个曲种,按理说,民族唱法应该是最宽阔、最有包容性、最丰富多彩、最迷人的。依我看,李娜的《青藏高原》、李琼的《山路弯弯》、高枫的《我们的大中国》、刘欢的《好汉歌》以及数不尽的“戏歌”、“曲歌”都可以归入民族唱法之列。

冲破“民族唱法”的樊篱,让民族声乐舞台百花盛开,千歌婉转。

(《文艺报》3.23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